詐欺罪的本質─認知觀點

業於 2023-07-25 由 黃聰明 更新

訊息處理

維納等人(Wiener et al.)於1943年發表《行為、目的和目的論》一文,首次將動物的目的性行為賦予機器,奠定了控制論思想的雛型。維納(Wienner)1948年發表《控制論──或關於在動物和機器中控制和通訊的科學》一文,宣告控制論的誕生。控制論(cybernetics theory)是在把機器系統與動物的生命系統進行類比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控制論認為,機器系統與生命系統從物質構成上雖各有不同,但在結構與功能上卻同的基本要素和類似調節機制,因而都可人稱為「控制系統」。控制論認為,任何控制系統都是由四個基本要素所構成,分別是操縱機構(operational device)、受控對象(controlled object)、直感通道(sensory channel)和反饋通道(feedback channel)。從這四個要素來看,機器系統與生命系統是相同的。一部電子計算機可以看成由這四個要素組成,而人的神經系統也是由這四個要素所組成。自20世紀50年代以後,控制論的思想廣泛應用於心理學的研究工作中。即使人和計算機在功能上有許多相似之處,但也有重要的區別。諾爾曼(Norman)指出:(一)人的功能依賴於認知系統和生物系統的相互作用,人的許多認知活動是受的各種需要(如生存需要、安全需要)的調節,計算機只有認知系統,而沒有生物統;(二)人類具有自己的本能目的,而計算機沒有這種本能目的;(三)人類能夠意識到內、外環境中的許多事件,而計算機沒有這種功能。頁25、33

除了控制論外,訊息科學除推動計算機的應用技術的發展外,也推動了心理學的發展。50年代中期,心理學家們開始應用訊息方法來研究人的認知,即人類獲得知識和應用知識的過程。這種方法把人的認知看成訊息轉換的過程,通過對訊息流程的分析和處理,以揭示認知過程的規律性。訊息方法是一種系統的方法,也是一種類比、模擬的方法。它用整體的觀點考察人的認知,並且將人腦與計算機進行類比,試圖確定不同加工階段對操作行為的影響。奈塞爾(Neisser)1967年出版了《認知心理學》一書。該書用訊息加工(訊息處理)的觀點論述了人類的認知問題,宣告了認知心理學的誕生。現代認知心理學被稱為訊息處理心理學或訊息加工心理學(information process psychology)。頁35-36、39

人獲得和應用知識,依賴於人的一系列心理活動,如知覺、注意、記憶、學習、思維、決策、解決問題、理解和產生語言等,這些心理活動的總稱便是認知(cognition)。頁3

認知是一個系統,認知過程(認知歷程)(cognitive process)是人們獲得和應用知識的過程,也可以叫做訊息加工(或訊息處理)(information processing)的過程。訊息(information)本身含有知識、消息的意思。它存在於世界的各種事物和現象中。人們通過自己的感官獲得從外部輸入的訊息,經過處理轉化為自己內部的觀念或概念,即一些能代表外部世界事物的符號或模式,並儲存在頭腦中,然後再經過一系列的處理,將內部的觀念轉化為語言或其他行為,成為輸出的訊息,對外部的刺激作出某種特定的反應。從訊息輸人到內部加工再到訊息輸出的全部過程,也就是訊息加工的過程。如果說訊息的輸入與某些內部加工相當於知識的獲得,那麼,另一些內部加工與信息的輸出,則是知識的應用有關的。頁3、5。對應到傳播模型,則與編碼與解碼有關[2]:

狹義的認知心理學指訊息加工心理學(或訊息處理心理學)(information process psychology)。這是美國目前心理學的主流。訊息加工心理學把人的認知系統看成是一個訊息加工(或訊息處理)的系統,並和計算機進行類比。計算機從週圍環境接受輸入訊息,經過加工並儲存起來,然後產生有計畫的輸出。人的系統和計算機一樣,人對知諳竹獲得也就是人對訊息的輸入、轉換、儲存程提取的過程。人的認知的各種具體形式是個訊息加工系統的不同或訊息加工過程的不同階段。用這一觀點來研究人的認知,稱為計算機比喻(computer metaphor)。頁4

紐維爾和西蒙(Newell & Simon)提出了物理符號系統假設(physical symbol system hypothesis),為現代認知心理學的建立和發展進一步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基礎。紐維爾和西蒙把訊息加工(或訊息處理)系統也叫做符號操作系統(symbol operation system),因而具有操作符號的功能。在這裡,符號既可以是物理的符號或計算機中的電子運動模式,也可以是頭腦中的抽象符號,或頭腦中神經元的某種運動方式等。一個物理符號系統的符號操作功能主要有:輸入符號、輸出符號、儲存符號、建立符號結構,即確定符號間的關係,在符號系統中形成符號結構、條件性遷移,即依賴已掌握的符號而繼續完成行為。這些功能之和也就是智能(intellectual)。按照這一假設,計算機是一個物理符號系統,能操作符號;人腦也是一個符號系統,它訊息的操作也是一種符號操作。因此,在計算機和人腦之間可以進行功能的類比。頁4-5

第一個類比觀點─組成結構與階段性的因果關聯

訊息處理,有四個主要成份,即感覺、記憶、控制和反應,這些過程與系統的全部過程有關,並有助於實現系統的一般目標(頁14):

資料來源:https://fredjmr.wordpress.com/2020/08/30/what-is-the-information-processing-theory-the-basics-of-cognitivism/(最後瀏覽日:112年7月14日)

對比到電腦,相當於下圖:

資料來源:http://cristurple.blogspot.com/2017/03/information-processing-theory-and.html(最後瀏覽日:112年7月14日)

第二個類比觀點─程序性知識與程式的流程控制

認知心理學把知識區分為表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其中程序性知識(或方法性知識)(procedural knowledge)是關於怎樣行動的知識,電規定著一套行為或活動竹程序,回答「怎樣做」。程序性知識在頭腦中常常是用「條件」和「動作」來表徵,即當某種條件出現時,某種行動便相繼發生。頁10

這也說明了詐欺罪其實是信以為真的模型,亦即被詐欺者「相信」後才據後續的行為,而這樣的結構以程式來模擬的話就是if敘述。人類處理訊息後,因為相信才會交付財物;程式處理訊息後,因為相信才會通過條件。

以JavaScript程式語言的程式碼來展示上圖的右側的思維如下:

SMCRE的傳播模型本身就是程序性,透過這個程序與資訊處理,倘對應到ATM的操作則是下圖右:

第三個觀點─思維

在人的統一的訊息加工或訊息處理過程中,思維(thinking)常被認為是一種高級且複雜的認知過程。為什麼說它是一種高級且複雜的認知過程呢?主要理由是,思維是對輸入訊息進行更深層的加工,它以概念、判斷和推理等形式進行,並且主要表現在人們解決問題的活動中。思維不同於知覺程記憶。知覺(perception)是直接接受從外界輸入的訊息,並對這些訊息進行初級或淺層的加工、處理,如形成事物竹映象,確定物體是什麼或它代表什麼,將一個物體與另一物體區別開來,對物體進行命名等。記憶是將訊息轉換成頭腦中的代碼,即形成有組織的知識結構或表徵,並將這些表徵儲存在頭腦中。而思維則是知覺與記憶的基礎上,對輸入訊息進行更深層的加工,它揭示事物之間的聯繫與關係,形成概念,概念進行推理和判斷,並運用已知識經驗,解決人們面臨的各種問題。思維依賴於知覺與記憶,沒有從外界輸入訊息和頭腦中已經儲的訊息,思維就無法進行。頁282

用訊息加工觀點研究思維問題,是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的。其中最有特色的是紐維爾和西蒙(Newell & Simon)關於問題解決的研究。按照現代認知心理學的觀點,人的系統類似於一部複雜的訊息加工系統,從功能類比的觀點出發,在功能上和計算機進行比較:計算機的硬體相當於人腦的生理過程;計算機語言相當於人腦初及的訊息加工;計算機程序則相當於思維策略。因此,人的思維過程也可以適當地比喻為一部計算機系統內部的、程序化的訊息加工,亦即,認知心理學是主張用計算機程序來模擬人的思維過程的。頁285-286


彭聃齡、張必隱,認知心理學,東華書局,2000年3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2]許安琪,廣告心理學──消費者洞察觀點,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9月,初版一刷,頁134。

黃聰明
黃聰明

政府部門會計主管,部定講師,並就讀於中正大學法律博士班
臺大商研所(80)及中興法律碩專班(111)畢業
碁峰資訊專業作者
刑法「異」見書
jidca2004@yahoo.com.tw

文章: 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