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

業於 2023-08-27 由 黃聰明 更新

我們,是「我」們,還是我「們」?


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之上。莊子曰:“鯈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我們都知道,我們看到和所感知到世界,而後將我們的感知出來,那就是語言和語言學的源起,相應的例子,作者已在《什麼是事實》的例子中已有說明。但這只是源起,真正的問題才剛剛發生而已。例如,我們感知的世界是真還是假(相應的哲學理論,詳《什麼是事實》關於純粹理性的批判)?人們的感知有沒有普遍性,A的認知B的認知,今天的認知和古代的認知是否相同?當人們用語言說出自己的感知時,說出來的是實像或虛像?A所說的和B所說的是否相同或相通?(參考《換了語言,就換了腦袋》的推薦序)

這樣的疑問,其實亦說明了,我們大量使用「我們」,將你和我包覆在一起,但是「我們」一詞,不可能囊括所有人的經驗,就如新冠肺炎帶來的風險對每個人的影響並不相同,影響的時間也不一樣。(參考《數據與人性》前言)

回到濠梁之辯,即魚樂之辯,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此話展現出,惠子使用了「我」們:我不是你,所以我不知道你,但你跟我是一樣的──亦即因為我們都不是對方,所以不會知道對方的想法,因此你不是魚,所以你也不知道魚。但是莊子一樣使用了「我」們: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莊子從惠子的問句中認為:既然你問我魚為什麼是快樂的,這就說明你事先已經承認我是知道魚是快樂的,莊子判斷他們二人都認為「魚是快樂的」,因此在「魚是快樂的」這件事情上,惠子與莊子是「我」們。但本文有不同的看法。從惠子說: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或許莊子的判斷是錯的,因為惠子一直認為或者預設的是「你的想法只有你知道,魚的想法只有魚知道」,所以惠子不太可能認為他知道魚是快樂的,因為他不是魚,而他的提問只是覺得莊子太誇大了──連魚的快樂你都知道,豪小!

一切都都不可知?

如果「我」們不存在,產生的問題是:法律常見的「客觀」、「社會通念」的界限究意為何?我們都不自覺地認為有「客觀」的存在,有所謂的「社會通念」,但「真實」為何?這些被拿來冠上「事實」,會不會只是對「被解釋的真實」加上一層糖衣罷了?如果由人事時地物與空間形成的「事態」,那麼就只有相類的事態而不可能有相同的事態,因為就算人事地物與空間相同,但時間一定是不同的,如此一來,所謂的事物的「本質」就只是「被粹取出來的特徵」而已,只能說明一部份的事物,但「真實的」事物的本質只能從此為基礎加以探求。

其實時間不同之後,相應的人事地物與空間也一定會是不同的。「我騎機車在臺灣大道的紅綠燈停下來」即是是相同的,但是一個發生在112年8月19日,一個發生在112年8月20日,112年8月19日已不是112年8月20日的我,相同的,那樣機車也不一樣,甚至該空間的組亦不同。赫拉克利特說「萬物川流不息」,「人無法踏進同一條河兩次」,不光是河,人、物體與自然,都不斷在變化[0],萬物流轉象徵著世界上各種存在就像流動的河川一樣,永遠不斷變化,一秒前一秒後已經完全不同,如此一來雖然感覺上世界似乎很不穩定,但

其實時間不同之後,相應的人事地物與空間也一定會是不同的。「我騎機車在臺灣大道的紅綠燈停下來」即是是相同的,但是一個發生在112年8月19日,一個發生在112年8月20日,112年8月19日已不是112年8月20日的我,相同的,那樣機車也不一樣,甚至該空間的組亦不同。赫拉克利特說「萬物川流不息」,「人無法踏進同一條河兩次」,不光是河,人、物體與自然,都不斷在變化[0],萬物流轉象徵著世界上各種存在就像流動的河川一樣,永遠不斷變化,一秒前一秒後已經完全不同,如此一來雖然感覺上世界似乎很不穩定,但

其實時間不同之後,相應的人事地物與空間也一定會是不同的。「我騎機車在臺灣大道的紅綠燈停下來」即是是相同的,但是一個發生在112年8月19日,一個發生在112年8月20日,112年8月19日已不是112年8月20日的我,相同的,那樣機車也不一樣,甚至該空間的組亦不同。赫拉克利特說「萬物川流不息」,「人無法踏進同一條河兩次」,不光是河,人、物體與自然,都不斷在變化[0],萬物流轉象徵著世界上各種存在就像流動的河川一樣,永遠不斷變化,一秒前一秒後已經完全不同,如此一來雖然感覺上世界似乎很不穩定,但赫拉克利特認為不斷變化才是一種穩定。他甚至主張,唯有這種變化才是永恆的法則,人應該遵從這樣的法則[0.1]:

如此一來豈非說明了什麼都變,那麼如何能預測?什麼都變,但是規律不變,或者說是相對地不變。

數學上以函數來表示變數間的關係,程式中的函式亦如是。如果可以用人事時地物與空間形成一條算式,那麼只要丟入不同的值即會有不同的結果,這樣亦看似隨機,實則不然,因為這些不同的結果都是由相同 的函數所產生,那麼函數就是這些看似隨機結果的規律。所謂的章法,或者管理學界用模型(model),社會學用框架(frame),或者更一般性的講法,那就是理論。應用在法律,其實法規及其法條莫不是一個模型或者說規律。

不過,問題仍在。那就是如何可以形成函數間的關係,例如,線性關係或是指數關係,其結果顯然有很大的不同。問題又回來了,如果不同的事態都是不同的,那麼如何能找到形成函數間的關係?或許「我們」找不到「真實」的函數關係,但是透過歸納法可以找到「近似」的關係。因此,不管是迴歸式的取得或是大數據的模型變練都只會是近似解而非解答,隨著納入的事態或數據的增減或不同,所形成的近似解都會不同。

就像3.14159已能作為解釋之應用,至於3.14159265358979323846264338327950288419716939937510582097494459230781640628620899…能帶來的差異並不大,應用時或可忽略,故函數的規律大致可用,但要銘記於心的是:這不是真實解,可作依據但不是完整的依據,或有例外須納入評估。

除了利用數據進行歸納外,劃定脈絡,並於該脈絡下進行解釋或可形成關係,例如,基於生物性認知的雄性為男生,那麼唐鳳與蘇貞昌任何一個人都可說「我們是男生」,如果不是基於這個脈絡,則就目前可知的「事實[1]」,「我們是男生」的解釋是非事實。羅素道:「我原以為人們最喜歡錢,但我發現他們更喜歡破壞[2]」。第一句的人們是「我們」──我們都喜歡錢,第二句加入「破壞」的脈絡,於是「人們」變成「他們」,原本的「我」們變成他們,亦即我「們」。

再回到法律面,請思考「新北母殺子」乙案合議庭這二段話[2.1]:

至於是否符合《刑法》59條「情堪憫恕」部分,合議庭認為,必須完全符合3個要件才能夠使用此特殊條款,1、犯罪情狀須有特殊原因、環境或背景。2、犯罪情狀須有客觀上足以引起一般人同情。3、如果宣告最低法定刑期,猶嫌過重。

合議庭認定,許女只成立第1個要件,但不成立第2個要件,因為許女的犯罪情狀,在客觀上並不足以引起一般人的同情,無法適用「情堪憫恕」減刑。

這二段話中「一般人」是誰?用如此模糊不明確的理由就排除刑法第59條,難道說「合議庭」與「一般人」是「我」們?說理上,本文認為「太草率」!這樣的說理,與所謂的「民粹」豈不一樣:

民粹主義者(populism)會主張,他們,而且只有他們代表「真正的人民」的意見、聲音、利益。其他政黨或反對者的宣稱都是偏狹的、虛假的、不是真正的民意。民粹主義會聲稱,他們掌握了「真正的人民」象徵性代表地位[3]。

簡單說,民粹主義者不是主張「我們代表百分之九十九」,他們實際上指的是「我們代表的是百分之百」。……。民粹主義者不只在衝突中發展並鼓勵兩極化,他們對待自己的政治對手就像「人民的敵人」,企圖將他們完全排除在外。……。民粹主義者藉由宣稱只有他們代表人民,以合理化他們的行為,因此讓民粹主義者可以相當公開地承認他們的做法[4]。

哲學基礎

「我」既然各自不同,又何以能夠形成「我」們?

康德是德國的哲學家,鼓吹結合兩大主義──相信人具有先天觀念(與生俱來的感覺、意識)的「歐陸理性主義」,與相信人是透過經驗獲得後天觀念的「英國經驗主義」。康德首先對「知識、概念來自於經驗」的英國經驗主義產生疑問:「每個人的經歷各不相同,這樣還能像數學、幾何學等學問一樣,最後達到相同的結論嗎?」於是康德提出「知識的確是由經驗獲得,但會以『人類共通的形式』接收知識,這就是先驗形式(與生俱來)的理論[5]。以人類從對象到認識它是杯子的一連串流程吧!首先是根據五種感官,把所感覺到的對象以感性形式中的空間及時間的角度加以觀察,然後才以悟性範疇去認識對象[6]。

康德提倡「人類之間存在著普遍的真理」,但並未揭示達到該真理的具體方法。於是黑格爾提出,從諸多事物的對立當中,編織出普遍真理的「辯證法」。但是達希達的解構主義卻認為即便人試圖達到真理, 但這個前提本身就不可能達成,因為說話者與聽者之間存在理解上的延遲。舉例來說,說話者以言語表示「意圖A」,由聽話者進行解讀。此時,對聽話者來說真理應是「意圖A」,但想要確認自己解讀的是否為真理,這次換成聽話者僅能以言語進行確認,產生了新的「意圖B」,結果意圖A、B、C……就這樣一直無限循環下去,不可能達到真理[7]。

脈絡化的「先驗」

沒有真假,沒有對錯,有的是脈絡下的相對主義。假設某個杯子裡,對你而言是裝了「冷水」。那麼,可以就此斷言「這個杯子裡裝了冷水」嗎?不行、不行,未必就能這樣講。因為,一個人如果身處次極火寒冷的冰天雪地裡,而拿到同樣那杯水的話,他會說「好溫暖」。像這樣,就算只是水的「冷/暖」這麼一件事,對每個人而言都是相對的,無法判斷它是絕對的「冷/暖」[8]。

同樣地,倡導「人是萬物的尺度」的「相對主義哲學」的普羅塔哥拉斯(Protagoras)也主張,每個人對於「善惡」、「美醜」之類的概念,都會有不同的看法,沒有絕對。這些概念,不過只是個人依自己的尺度(價值觀)所擅自決定的而已。因此,就算有人說「這是對的」或是「你做的事很不好」之類的話,充其量也只是硬要別人接受自己的尺度(價值觀)而已,沒有什麼絕對的真理!價值觀這種東西,每個人都不同[9]。

「人無法踏進同一條河兩次」,如果以經緯度及長度與寛度界定該河,人似乎能夠踏進「同一條」河兩次的:

類似地,雖然「如人飲水,冷溫自知」,但是如果界定「攝氏18度以下」為冷,逾此度數者為熱,則該杯水究竟是熱或是冷,應該就會有「我」們的共識了,這樣的界定對於冬天經營溫水游泳池業者而是更有價值者:本游泳池的水溫超過攝氏18度。

結論

應用規則,納入例外,調整規則。最後,既然無人知曉「真實」,而「事實」是解釋出來的,藉由解釋出來的結果形成函數的規則或法律,那麼「誰的解釋」為主?在什麼樣的脈絡下進行解釋?以前者而言,憲法訴訟法第38條第1項規定:「判決,有拘束各機關及人民之效力;各機關並有實現判決內容之義務。」以及第39條規定:「對於憲法法庭及審查庭之裁判,不得聲明不服。」可知,憲法法庭的判決所為之解釋(至多僅是15個人的共識)是「法律界」具有「不可推翻」的自詡為「上帝」(以15個人之共識統治23,000,000人)之「自大之法」!

(未完,待續)


[0]小川仁志(著),丁冠宏(譯),想到你能這樣讀好哲學史,我就放心了:視覺記憶!只須看精華圖解,2小時就掌握哲學史脈絡,讓你馬上開口聊哲學!,瑞昇,2019年9月,頁19。

[0.1]知的發現!探險隊(著),詹慕如(譯),哲學家看世界的47種方法,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21年月初版第九刷,頁36-38。

[1]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臺灣女人網站,https://women.nmth.gov.tw/?p=20105(最後瀏覽日:112年8月22日)。

[2]Eduardo Infante著,黃新珍,街頭的哲學:29個熟悉的生活情境,看見每個決定背後的倫理和邏輯!,漫遊者文化,2022年12月,初版三刷(2),頁246頁。

[2.1]太報網站,https://www.taisounds.com/news/content/97/76771(最後瀏覽日:112年8月23)。

[3]關鍵評論網站,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02916(最後瀏覽日:112年8月23日)。

[4]Jan-Werner Müller(著),林麗雪(譯),解讀民粹主義,2018年7月,時報出版,。博客來網站,https://www.books.com.tw/web/sys_serialtext/?item=0010793132&page=3及https://www.books.com.tw/web/sys_serialtext/?item=0010793132&page=4(最後瀏覽日:112年8月23日)。

[5]田中正人(著),卓惠娟, 江裕真(譯),哲學超圖解:世界72哲人x古今210個哲思,看圖就懂,面對人生不迷惘!,野人出版,2023年8月,頁165。

[6]小川仁志(著),丁冠宏(譯),想到你能這樣讀好哲學史,我就放心了:視覺記憶!只須看精華圖解,2小時就掌握哲學史脈絡,讓你馬上開口聊哲學!,瑞昇,2019年9月,頁94-95。

[7]小川仁志(著),丁冠宏(譯),想到你能這樣讀好哲學史,我就放心了:視覺記憶!只須看精華圖解,2小時就掌握哲學史脈絡,讓你馬上開口聊哲學!,瑞昇,2019年9月,頁100,150-151。達希德的概念很類似公元前5世紀,芝諾發表的著名的阿基里斯悖論:他提出讓烏龜在阿基里斯前面1000米處開始,和阿基里斯賽跑,並且假定阿基里斯的速度是烏龜的10倍。當比賽開始後,若阿基里斯跑了1000米,設所用的時間為t,此時烏龜便領先他100米;當阿基里斯跑完下一個100米時,他所用的時間為t/10,烏龜仍然前於他10米;當阿基里斯跑完下一個10米時,他所用的時間為t/100,烏龜仍然前於他1米…… 芝諾認為,阿基里斯能夠繼續逼近烏龜,但決不可能追上它(中文百科網,https://www.newton.com.tw/wiki/阿基里斯追龜,最後瀏覽日:112年8月24日)。微積分如何處理這個問題。首先,假定烏龜的起跑線在阿基里斯的起跑線前方10公尺,但是後者比前者要快10倍,例如阿基里斯每秒可以跑10公尺,而烏龜只能跑1公尺。於是,我們得到阿基里斯跑1秒鐘便可以到達烏龜起跑的地方。在這1秒鐘內,烏龜已經往前移動了1公尺,因此阿基里斯需要再花0.1秒來彌補這個差距,而在這0.1秒內,烏龜又往前走了0.1公尺,如此不斷推論下去,我們便可以將阿基里斯追上烏龜的時間,寫成有無限多項相加的總合:1 + 0.1 + 0.01 + 0.001 + …. 1.1111…秒,將這個的結果用分數來表示,就是10/9秒(1.111…秒),這就是阿基里斯追上烏龜需要花的時間(關鍵評論網,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41767/page2,最後瀏覽日:112年8月24日)。

[8]飲茶(著),江裕真(譯),史上最強哲學入門:從柏拉圖、尼采到沙特,解答你人生疑惑的31位西方哲人,大牌出版/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5月,三版,頁20-21。小川仁志(著),丁冠宏(譯),想到你能這樣讀好哲學史,我就放心了:視覺記憶!只須看精華圖解,2小時就掌握哲學史脈絡,讓你馬上開口聊哲學!,瑞昇,2019年9月,頁25。

[9]飲茶(著),江裕真(譯),史上最強哲學入門:從柏拉圖、尼采到沙特,解答你人生疑惑的31位西方哲人,大牌出版/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5月,三版,頁16、20-21。

黃聰明
黃聰明

政府部門會計主管,部定講師,並就讀於中正大學法律博士班
臺大商研所(80)及中興法律碩專班(111)畢業
碁峰資訊專業作者
刑法「異」見書
jidca2004@yahoo.com.tw

文章: 350